每到夏季我国的温度不仅上升湿度也会提高。一般平均气温会达到32℃以上,湿度大于60%。我们都知道温度太高和湿度太高都会不好。有可能会导致热痉挛。所以夏季是热痉挛的高发时期。在高温的天气下,如果在室外逗留的时间太久,就会很容易引起中暑。如果中暑了不及时处理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引起生命的危险。然而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简单的中暑会导致生命危险,那么中暑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详细的了解吧。
1、热痉挛常见症状:高热、出汗过多、腹壁肌肉痉挛、头痛、恶心、头晕、昏迷,有时会突然脸色发青,感到头痛、恶心、头晕并发生痉挛。对这种病如不及时处理,会进一步发展,以至于意识消失,最后死亡。皮肤干热发红,头痛作呕兼口干,小便量少,呼吸浅速,脉强而快,体温很高,最后患者会神志不清昏倒(这时患者的血压会急升,原因是红血球的带氧功能因过热而低下,血氧不足但血量却仍足够,身体只好命令血压加高来维持血氧含量)。
2、热痉挛发病原因:因环境高热多湿,体温不能正常的由排汗发散,因而急升,损害脑细胞引起。在干热环境条件下劳动,出汗过度,随汗液排出很多NaCl,发生肢体和腹壁肌肉的痉挛现象。有时会突然脸色发青,感到头痛、恶心、头晕并发生痉挛。患者体温并不升高。补充食盐水即可缓解。经腰椎穿刺、脑电图检查排除颅脑疾病引起的表现的。
3、热痉挛的发生机制是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依赖出汗。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的最高生理限度的出汗量为6L,但在高温中劳动者的出汗量可在10L以上。汗中含氯化钠约0.3%~0.5%。因此大量出汗使水和盐过多丢失,肌肉痉挛,并引起疼痛。
4、老年、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盐、穿着紧身、不透风的衣裤以及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心血管病、广泛皮肤损害、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和应用阿托品或其他抗胆碱能神经药物而影响汗腺分泌等常为热痉挛的发病因素。如果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的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和组织的损害致中暑。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