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属于I型超敏反应,表现为风团、红斑、瘙痒、水肿,严重时可伴有黏膜炎症,建议及时就医。
1.风团
荨麻疹是由各种因素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属于Ⅰ型超敏反应。主要是由于机体受到过敏原刺激后,肥大细胞活化并释放组胺等介质,这些介质会促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风团通常出现在皮肤表面,可伴有红色或苍白色,有时伴随剧烈瘙痒。
2.红斑
荨麻疹中肥大细胞活化时会释放具有炎症活性的化学物质,包括组织胺和白三烯,这些物质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从而形成红斑。红斑通常出现在皮肤上,可能伴有轻微至强烈的瘙痒感。
3.瘙痒
荨麻疹患者的皮肤发生炎性病变,真皮纤维层周围水肿,使感觉神经受刺激,进而产生瘙痒的症状。这是由肥大细胞活化所释放的介质如组织胺等引起的直接效应。瘙痒通常局限于患处,但也可能扩散到其他区域。
4.水肿
荨麻疹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产生IgE抗体,当IgE抗体与其上的受体结合后,就会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出具有炎症作用的介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水肿的发生。水肿通常发生在皮肤下,可能伴有肿胀和疼痛。
5.黏膜炎症
荨麻疹中的肥大细胞活化也会释放炎症介质,这些介质可以引起黏膜炎症反应,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等症状。黏膜炎症主要影响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系统的黏膜,可能导致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或阴道瘙痒等症状。
针对荨麻疹的诊断,可以进行血液学检查以评估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是否升高,以及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来确定个体是否存在特定过敏原。治疗措施可能包括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重症情况下可使用皮质类固醇。建议患者避免已知过敏原,保持室内通风,穿着宽松透气的衣服,以减少接触潜在的触发因素。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冬季,很多人一接触冷水后手就发痒,起红疙瘩,且越抓越痒,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作“寒冷性荨麻疹”,就是俗称的“风疙瘩”、“风团”、“风包”。可是很多人说,我不在冬天也会起疙瘩,这也是寒冷性荨麻疹吗?寒冷性荨麻疹是怎么引起的?寒冷性荨麻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来听听专家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