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皮炎可能与环境因素、日晒伤、食物过敏、昆虫叮咬、药物副作用等有关,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获得适当的诊断和治疗。
1.环境因素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导致出汗增多,汗液不易蒸发,使角质层浸渍肿胀,汗腺导管变窄或堵塞,汗腺细胞萎缩,导管周围的纤维化,从而使汗液排出受阻。此外,高温环境下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炎症介质释放,加重炎症反应,表现为丘疹、水疱等症状。
2.日晒伤
日晒伤是由于长时间暴露于强烈阳光下导致皮肤受损引起的。当紫外线照射到皮肤时,会引起表皮细胞DNA损伤,进而激活免疫应答和炎症通路,产生红斑、水肿等炎症反应。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复方薄荷脑软膏等外用药物进行治疗,可以起到收敛、止痒的作用。
3.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是由特定食物中的蛋白质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组胺和其他化学物质释放,这些物质会导致局部组织发红、瘙痒和肿胀。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可用于缓解食物过敏引起的症状。
4.昆虫叮咬
昆虫叮咬后,其分泌物中的某些成分被注入皮肤中,作为外来蛋白属于异体蛋白,可刺激机体产生IgE介导的超敏反应,从而出现局部红肿、瘙痒的症状。若患者对蚊虫叮咬后的红肿、瘙痒等症状较为敏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5.药物副作用
部分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活性来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降低炎症反应,因此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等,适用于轻度至中度疼痛以及发热的治疗。
针对夏季皮炎,建议保持皮肤干燥清洁,穿着透气性好的衣物,以减少不适症状的发生。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例如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测,以排除其他潜在的皮肤疾病。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很多皮肤病患者一犯病了就喜欢自己去药店买点药膏擦擦,对此,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周冼苡教授提醒,这其中有不少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