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源温度超过45℃、50℃、60℃、70℃、80℃时,与皮肤的接触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烧伤与烫伤。
1.45℃
当皮肤长时间接触45℃的高温物体时,会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从而引起局部组织水肿和疼痛。这类情况下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应立即远离热源并用冷水冲洗受伤部位15-30分钟以降低余温。
2.50℃
此时由于热量作用于皮肤后,会使表皮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导致真皮层受损,进而出现红肿、水疱等症状。此类患者可使用京万红软膏、湿润烧伤膏等药物进行治疗。此外,还可配合医生通过包扎疗法等方式辅助治疗。
3.60℃
人体皮肤的正常耐受温度为50℃左右,在60℃的环境中待上几分钟就足以使皮肤受到损伤。对于轻度灼伤,可以使用碘伏消毒液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对于重度灼伤,则需要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等止痛药物缓解不适症状。
4.70℃
此时由于高温使得蛋白质变性,细胞膜破裂,电解质外渗,造成细胞死亡,进而形成深度烧伤。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患者及时就医,遵循医生指导采用清创术、植皮手术等方法来促进愈合。
5.80℃
如果皮肤直接接触到80℃的高温环境,会导致皮肤表面的蛋白质迅速变性,从而使细胞结构遭到破坏,进而引发严重的烧伤。对于大面积烧伤的患者,需前往医院接受补液、营养支持以及预防感染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除此之外,若患者出现严重不适,如呼吸困难、昏迷等,应立即就医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日常生活中,建议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同时完善建筑设施的消防设计审查制度,确保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