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蜇伤后,患者可能会经历疼痛、局部红肿、皮疹、瘙痒和发热等症状,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退,建议及时就医。
1.疼痛
当蜜蜂尾部的毒刺蜇入皮肤时,会释放出一种名为蜂毒的有毒物质。这种毒素能够刺激神经末梢,导致被蜇处剧烈疼痛。疼痛通常出现在被蜇的部位,且可能伴有烧灼感或刺痛。
2.局部红肿
由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被蜇后会出现局部血管扩张和液体渗出,从而引发红肿现象。红肿通常集中在被蜇区域,可能扩散至周围。
3.皮疹
蜂毒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到组织间隙中形成水肿,同时还会刺激组胺等介质的释放,这些介质进一步使毛细血管扩张并吸引更多的白细胞聚集,形成丘疹或风团。皮疹通常出现在被蜇区域及其附近,形态多样,可表现为红色斑点、丘疹或荨麻疹。
4.瘙痒
蜂毒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组胺、5-羟色胺等,这些物质具有致敏作用,会引起皮肤瘙痒。瘙痒感通常局限于被蜇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5.发热
蜂毒属于异体蛋白,进入人体后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物质,启动免疫应答过程,产生炎症因子,这些因子又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进而引起发热。发热通常在蜇伤后数小时内出现,可能伴随寒战、头痛等症状。
针对蜂蜇伤的症状,可以进行血液检查以评估是否出现感染迹象,必要时也可以做过敏原测试。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缓解瘙痒和皮疹,重症情况下需及时就医接受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在处理蜂蜇伤时,应避免搔抓受损区域,以免加重炎症反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并监测任何异常症状的发展。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