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一种皮肤炎症的变态过敏反应,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损害,可伴有瘙痒,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临床上主要通过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激素类药物、抗组胺药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收敛药物、镇静药物等,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1、激素类药物:常见包括糠酸莫米松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可减轻局部皮损症状,但不能长期大量使用,以免产生依赖性或引起全身症状;
2、抗组胺药物:包括苯海拉明、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主要用于缓解瘙痒症状,但也可出现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
3、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常见包括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可缓解皮肤肿胀和刺激症状,部分患者使用后可能会出现灼痛感;
4、收敛药物:如炉甘石洗剂、氧化锌软膏等,可缓解瘙痒症状,但有时可能会引起皮肤干燥的情况;
5、镇静药物:若湿疹患者瘙痒较为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盐酸异丙嗪等,待症状缓解后可停药。
此外,还可遵医嘱应用免疫抑制剂,如雷公藤多苷片、环孢素等,也有利于改善不适症状。
所以当患者出现湿疹时,应到医院就诊,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用药,以免加重或延误病情。除药物治疗外,还可通过日常护理、饮食调理等方式进行治疗。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