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一般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特应性皮炎,是指因接触新型冠状病毒而导致的特应性皮炎,发病部位主要以四肢屈侧、皱襞、外阴等部位的皮肤为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抗体在形成过程中会和体内的抗原结合,从而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皮肤出现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一级亲属尤其是父母患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疾病,患者本身发生特应性皮炎的几率会明显高于正常人;
2、过敏体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过敏体质有一定关系,特应性皮炎患者多为过敏体质,一般有家族史,且有慢性病程,即使接触过敏原也可发病;
3、感染因素:如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以及寄生虫感染等,都可能导致特应性皮炎。其中链球菌和支原体感染,主要与呼吸道感染有关,而寄生虫感染与消化道感染有关;
4、其他因素:温度、湿度、摩擦等环境因素,以及阳光、食物、食物添加剂等,都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的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皮肤干燥、湿疹样皮疹,伴有剧烈瘙痒,随着病情发展,皮肤可出现大量鳞屑,常分布于四肢屈侧、皱襞、外阴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应性皮炎的患者应避免热水洗烫,避免过度搔抓,洗澡后可以适当涂抹润肤剂,如维生素E乳、凡士林等,缓解皮肤干燥。此外,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他克莫司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等。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今年3月18日是第十五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主题是“预防丙肝,防患于未然”。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肝病专科主治医师魏东指出,慢性丙肝的症状比慢性乙肝更为隐蔽,长期血透、曾输血剃头、纹身、文眉、穿耳洞或做过牙科手术等人是丙肝的高危人群,要做好日常预防工作。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张晓红也指出,与慢性乙肝相比,慢性丙肝治愈率高,如果早期发现,及时应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等药物,可以堵住肝炎往肝硬化、肝癌发展的“大门”,甚至达到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