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在青春期后会出现脱发的现象,此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为生理性脱发,通常50-60岁的人群会出现少量脱发,但一般也不会超过100根,此时无需采取特殊处理,也不必过度担心。但若超过上述数值,则可能与遗传因素、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药物因素等有关,建议就医处理。
1、遗传因素:若有脱发家族史,年轻人可能在20-30岁就开始出现脱发现象,且症状会逐渐加重,这种情况很难治疗;
2、营养不良:若日常有挑食、节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出现脱发情况,建议纠正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3、内分泌失调:部分女性可能在月经前或妊娠期间,雄激素水平增高,导致内分泌异常,引起雄激素性脱发,通常在月经来潮后会逐渐恢复;
4、药物因素:若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癌药物、抗甲状腺药物等,也可能会导致脱发。
此外,雄激素性脱发是一种进行性脱发,可逐渐发展为弥漫性脱发,发量会越来越少,最后可能会形成秃顶。因此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建议尽早到医院检查并遵医嘱用药治疗。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