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三九冰上走”,这时是一年中最冷的,露在外面的皮肤不可避免的要遭受空气的“摧残”,冻疮在你不留意中爬上手、脚、脸等显眼的地方,特别是即将回家过年的上班族更要注意,如何预防冻疮的产生呢,39健康网编辑特意来支招!
冻疮是由于低温天气血液流通缓慢造成的
冻疮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体表远端皮下静脉毛细血管内的平滑肌遇到低温时发生痉挛时,便会降低血管的通透性,使血液产生滞留现象,于是形成了冻疮。
冻疮主要表现为局部发红或发紫、肿胀、发痒或刺痛,有些可起水疱,发生糜烂或结痂,多发人群主要是儿童、户外工作者及老年人。
预防冻疮方法一:复发之前做好准备
曾经得过冻疮的人群,在没有复发之前就要做好准备,用冷水浸泡往年常生冻疮的部位,如手和脚,开始每天浸泡半小时,以后浸泡一小时。
日常和中应注意局部保暖,如外出时使用口罩、手套、防风耳套、围巾等,鞋子也应穿暖的,但不宜过紧。另外,还可适当吃些牛肉、羊肉、狗肉等温性食品,以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
预防冻疮方法二:局部按摩
一是按摩手
两手合掌,反复搓摩,使其发热,左手紧握右手手背用力摩擦一下,接着右手紧握左手手背摩擦一下,反复相互共摩擦15~20次;
二是按摩脚心
坐床上,屈膝,脚心相对,左手按右脚心,右手按左脚心,两手同时用力,反复按摩15~20次;
三是按摩腿
坐床上,腿伸直,两手紧抱大腿根,用力向下擦到足踝,然后擦双大腿根,一下一上为一次,共擦15-20次;
四是按摩手臂
右手掌紧按左手腕里边,用力沿内侧向上擦到肩膀,再翻过肩膀,由臂外侧向下擦到左手手背,这样为一次,共做15~20次,右手做法与左手相同。
生了冻疮后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冻疮分3级:一级冻疮,最常见的冻疮,受损在表皮层,受冻部位皮肤红肿充血,热、痒、灼痛,愈后不留瘢痕;二级冻疮,可伤及真皮浅层,伤后除红肿外,还会伴有水泡,水泡破溃后可见浅红色液体甚至流脓,并伴有皮肤敏感度下降;三级冻疮,冻疮部位呈黑色或紫褐色,痛感觉丧失,伤后不易愈合。
轻度冻疮可用温水浸泡二十分钟
可在局部涂抹冻疮膏、冻可消等或使用冻疮未溃贴膏。
轻度冻疮在红肿不严重且皮肤未破损时,也可将冻伤部位浸泡在38℃~42℃的温水中,使受冻部位迅速恢复血液循环,或在涂抹药膏的同时,适当进行保湿包扎。但一定要注意,水温不可过高,否则会烫伤起疱。
冻疮严重不能用热水烫
不少人生冻疮后总想烤火或用热水烫一烫,其实并非所有冻疮都适合这一方法,此方法只适合一级冻疮者。
二、三级冻疮者受冻部分不仅发红肿胀,而且血管也被冻伤。如果此时马上烤火或用热水烫,受冻部分的温度迅速增高,里面各种组织活跃起来,需要的养料突然增加,而血管已经受伤,血流不能畅通,没法把大量的养料运来。这样一来,这些组织需要的养料供不应求,冻伤部位更容易坏死。
冻疮溃破糜烂者,需要在医院外科诊治,酌情使用外用应急软膏、京万红软膏、生肌玉红膏,或在糜烂处涂用3%硼酸液或地塞米松类软膏。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单文贤)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冻疮多发于手足、面颊、耳郭等末梢部位,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等,严重者可能发生水疱或水疱破溃、糜烂、溃疡等。据章星琪主任介绍,小孩、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以及末梢血液循环不良或长期在低温、潮湿等环境下工作的人员都属于冻疮的高发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