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方普降暴雪,又到冻疮高发期,短短几天不多注意,就会发现手背各处甚至脚趾上出现红红的硬块,这是冻疮出现的先兆,网友会纷纷上网搜索“独门偏方”,希望逃过厄运。冻疮究竟须引起哪些人员的特别注意呢?病发后有何有效痊愈方法么?又该如何在发病之初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杜绝冻疮呢?
冻疮高发人群——妇女儿童须格外注意
高发人群之一:儿童
儿童少年的皮下血管发生痉挛性收缩,血液瘀滞,局部组织营养不良,容易发生损伤,而老年春的皮下小血管对寒冷的刺激则不敏感,所以,不易生冻疮。
高发人群之二:妇女
青年和壮年妇女比同年龄的男子容易生冻疮,这是因为妇女对寒冷的适应性差,皮肤对寒冷的抵抗力低。
高发人群之三:体质较弱者
体质强弱以及血液循环状况好坏,与发生冻疮也有密切关系。患心脏疾病、血管疾病和末梢血液循环机能差的人,局部皮肤对寒冷的适应性、耐受性和抵抗力差,经不起寒冷的刺激,容易发生冻疮。
高发人群之四:在潮湿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人
在潮湿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人,可以明显加重寒冷对他的影响和危害,更容易破坏局部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促使冻疮形成。所以在潮湿中比在干燥环境下生活更容易发生冻疮。
此外,长期站立、缺乏活动、衣服窄小、营养不良以及疲劳过度等,也容易发生冻疮。只有了解这些知识,就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才能采取有效预防冻疮的措施。
皮肤专科医生建议:
一、对于轻微冻疮,可每天用30--40℃温水浸浴患部12次,无水泡者,可同时在患部用手按摩20分钟,以促进血液流通,使受冻部位的组织恢复正常。有水泡时,可将水泡内液体抽出,敷以樟脑膏,希涅夫斯革软膏或桑寄生软膏。
二、已有明显深部坏死时,用50%酒精或高渗盐水湿敷,加速局部干燥和促进分界线形成,以便考虑切除坏死组织。给予抗菌素,磺胺类药物抗感染。冬季在户外工作时,一定要吃饱,穿暖,做好各种御寒准备,如戴手套,帽子,穿棉鞋,体内衣物要保持干燥,易受冻的耳、脸、手、脚等部位要经常擦些油脂保护皮肤。
马上要进入寒冷冬季,我们首先应注意预防保健,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对营养不良,贫血及易患冻疮者应加强营养;入冬后注意保暖,特别要关注四肢末端,耳廓等好发部位;外出时皮肤宜涂油脂,避免长久接触寒冷潮湿,保持皮肤干燥;对好发部位可经常进行按摩及温水浴,改善血液循环。
热心网友支招:
一、身体锻炼法:这是预防冻疮的最佳办法,通过身体锻炼而提高肌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二、御寒准备法:冬季在户外工作时,一定要吃饱、穿暖,做好各种御寒准备。如戴手套、帽子、穿棉鞋。体内衣物要保持干燥。易受冻的耳、脸、手、脚等部位要经常擦些油脂保护皮肤。
三、冷、温水法:为了预防冻疮,平时可用冷水摩擦易冻部位,擦到发红为止,每晚临睡前用温水洗易冻患处。均可增加这些部位的耐寒力。
四、独头蒜法:对每年易发冻疮的部位,在冬季来临前可采用此法。取独头蒜一个,捣烂后放在太阳下面晒热,在易发冻疮部位反复轻轻磨擦至局部出现一个小泡,然后用消毒针把水泡挑破。此法可使局部气血畅通,以减少冻疮的发生。
冻疮的有效预防——日常生活中多加保护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自我防护,也可有效防止冻疮的发生,要做到“六勤”、“五不要”。
“六勤”即:
①勤进行体能活动,锻炼耐寒能力。
②勤准备防寒物品,保持身体暖和。
③勤换鞋、袜和鞋垫。
④勤用热水洗脚,保证脚部血液畅流。
⑤勤活动手脚和揉搓面部。
⑥勤互相督促,互相关爱,共同防治冻伤。
“五不要”,即:
①不要穿潮湿、过小的鞋袜。
②不要长时间静止不动。
③不要在无防冻准备时单独外出。
④不要赤手接触金属。
⑤不要在冻伤后用火烤、雪擦、冷水泡和捶打患处。
冻疮的治疗,网上有千奇百怪的各样方法,专家提醒,不得偏信,有些不仅不利于病症的缓解,还可能带来诸多副作用。而在预防这一块,特别强调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防护,冻疮的发生不是说突然出现,主要是由于皮肤受冻过多,在冬日里备好各样保暖装备,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才是制胜之道。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杨娟)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