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阳光灿烂,适合全家出游,但此时也是蚊虫活动力强的季节,稍不注意就会被叮得满身是包,皮肤又痒又痛,严重甚至加重异位性皮肤炎和过敏症状。为了避免蚊虫叮咬,许多人拿了防蚊产品就直接喷抹皮肤,但小心部分产品属于环境用药,直接作用于皮肤恐危害健康。
市面上防蚊产品种类繁多,民众选购前须认明产品的标示及使用方法。台北市政府卫生局表示,防蚊液是许多人出门在外随身必备用品之一,而坊间防蚊产品可略分为3种类,分别为指示用药、精油类产品和环境卫生用药。
防蚊产品类别
【防蚊产品分3类】
指示用药:由卫生福利部管理的药品,经核淮取得许可证后才能贩售,是需经医师药师药剂生指示才能使用的药品,外包装会有标示药品许可证字号,如卫署药製、卫部药製或内卫成製,可使用在皮肤上,但建议在距离皮肤或衣服约10-15公分处喷洒;同时喷洒于衣服袖口、裤管处可增加效果。
精油类产品:属于一般商品,常见的精油成分包括香茅精油、柠檬胺精油等,可直接使用在人体皮肤上,因其具挥发性质且作用短暂,对使用者不致有健康上之影响,暂不被卫生福利部列入药品管理,但是此类产品不得宣称医疗效能。
环境卫生用药:属于环保署所管理的环境用药,产品外包装标示有环署卫製或环署卫输,主要成份包括合成除虫菊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盐类以及昆虫生长调节剂等,不能直接使用于人体皮肤,仅能使用于纱窗、地板、牆壁、桌椅等环境及衣物上。
登革热病媒蚊之虫卵、幼虫和蛹
预防登革热:积水容器“巡、倒、清、刷”
除了谨慎选购防蚊产品之外,北市卫生局也提醒,夏季是登革热的好发期,根据疾病管制署统计资料,今年度已出现5例本土登革出血热个案,虽然个案均在高雄市,但北部民众也不可掉以轻心,应养成“巡、倒、清、刷”积水容器的好习惯,让病媒蚊无法产卵繁殖;到户外活动时,也别忘了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长袖淡色衣裤,皮肤裸露处涂抹防蚊液等。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